正骨,中醫指用推、拽、按、捺等手法*骨折、脫臼等疾病。正骨,為專科名,是診治損傷的專科,也是古代醫學“十三科”之一,亦有稱為傷科或骨傷科的。
正骨按摩是中醫正骨的一種獨特療術。也是正骨輔助*手段之一。骨折的階段的不同,所用之按摩手法亦異。計有:
初期按摩:骨折后一周內,由于局部軟組織、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,故導致血、希拉熱亢盛,出現瘀血、疼痛、腫脹等癥狀。對此,宜采取化仁瘀消腫手法。即每日在夾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上段,噴激白酒進行蹭摩;襯墊處實行按摩;傷肢施行向心捋摩;疼痛部位則要用嵌摩法;傷肢鄰近關節采用掐摩法;另外,有關穴位輔以搓摩。上述按摩,有助于改善血行,促進新陳代謝,加快骨折愈合。
中期按摩:經過初期綜合*,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穩定,筋腱舒展,腫消痛止。根據“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骨”及“肝生血,血養筋”的理論,在此時期,應以*益肝健骨為主要*原則。因此,按摩時宜取肝、脾、心、腎、肺等穴位。先噴激白酒,用大拇指進行抖摩或搓摩;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;或橫向蹭摩,以進一步改善血液流通,加速骨折愈合。
后期按摩:經過初、中期*骨痂基本形成,骨折完全愈合。但由于內損外傷,長期臥床,往往導致三根平衡失調,氣血虛弱,關節僵滯,肌肉萎縮等。此時,除繼續進行中期按摩外,尚應在胃、大腸、膀胱等有關穴位上噴以白酒,施搓摩、抖摩、推摩法;對局部則進行按摩、蹭摩;對患肢肌肉,則施行摶摩、拿摩、搓摩;對患肢關節采取揉摩、搖摩、展摩法;對患肢指(趾),則采用曳摩法。通過上述按摩,可使傷肢氣血暢通,強骨健筋,恢復功能。
按摩方法:由輕到重,范圍略寬,操作要細致。對瘦弱者,手法宜輕而緩;對健壯者稍重而快。但必須注意保持患部穩定。噴酒按摩法是據“血受養于食物精華;血隨氣行”的觀點而創用的。既能防止傷熱內陷,筋腱拘緊,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體功能恢復。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