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骨推拿是運用熟練的手法,將移位的骨骼正確的復位并*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法。正骨推拿可以很好*一些疾病,養(yǎng)生功效非常好哦,那你知道蘭州中醫(yī)正骨推拿手法有哪些呢?
正骨推拿根據(jù)其作用及適應癥的不同,分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兩類。正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和脫位,通過手法恢復骨與關(guān)節(jié)的正常解剖位置 。 正骨八法為正骨的基本方法。理筋手法主要適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軟組織急、慢性損傷所引起的肌肉痙攣疼痛。如拇指推揉法,掌根推揉法,虎口推揉法,指按法、提捏法等。
1、推法
推法有直推、旋推、分推和合推四種,推法是在線或面上的操作手法。直推是以拇指指面或側(cè)面在穴位上作直線推動。有時候也可能用食指和中指的指面作直線推動。
旋推是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順時針方向的旋轉(zhuǎn)推動,曾經(jīng)有媽媽就問過我:“老師,順時針是哪個方向的順時針?”我笑著告訴她:不管處于任何方向,順時針始終是順時針。分推是用兩只手拇指的指面或側(cè)面,從穴位中間向兩旁分向推動。合推則是從穴位兩旁向中間推動。
推法在成人按摩中也經(jīng)常用到,但二者的力道卻是完全不同的,使用小兒推拿時,推的力道一定要輕柔,就像被微風吹起的柳枝,輕輕撫摸水面的感覺,速度要快,直推和旋推差不多每分鐘150-250下,分推、合推每分鐘約20-50下,推的時候要注意:速度快但不輕浮,力道輕但落到實處。
2、揉法
揉法是針對穴位“點”上的操作手法。揉法的力道比推法稍微要重一些,就像在水中攪動一樣。揉法分為指揉法、掌揉法和魚際揉法三種。
指揉法是用手指的指腹按在穴位上做環(huán)旋揉動,掌揉法是用手掌著力于穴位做環(huán)旋揉動,魚際揉法則是用大魚際著力于穴位做環(huán)旋揉動。揉的時候速度也要快,頻率約為每分鐘160下左右。
3、指按法
按法是用手掌的掌根或拇指按在穴位或一定的部位上,再逐漸向下用力按壓的方法。按的時候手勁要更重一些,“以手代針,深取之”往往取穴時要下探到穴位*深入發(fā)力,按法和揉法并用,就像沉在水底,用手帶動整個身體的感覺。
4、摩法
摩法是用手掌面或食指、中指的指面附著于一定部位上,以腕關(guān)節(jié)連同前臂,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(huán)形移動摩擦。
孩子腸胃不好,摩腹時*常用到這種手法。摩的時間比較長,一般為3-5分鐘。
5、掐法
掐法是以拇指指甲重重的掐在穴位上,掐的時候力道要又快又重,在臨床上這種方法常常用于急救。我們常常聽到的掐人中就是這種方法。
如果小孩高熱驚厥,就要掐揉小天心(位于手掌根部,大魚際與小魚際相接處的凹陷中。可參見附錄一的“小天心”),手指蓋對著手掌,指腹對住手腕,手指蓋和指腹同時用力,手指蓋掐,手指肚同時揉就能迅速見效。
6、捏法
捏法分二指捏和三指捏兩種,兩指捏是用大拇指和食指,用食指指側(cè)橫抵在皮膚上,拇指放在另一側(cè)的皮膚處。兩個手指共同捏拿肌膚,邊捏邊交替前進。三指捏的涅法與兩指捏一樣,只是多一個中指同時用力。小兒推拿中*常用到的涅法就是捏脊。
7、運法
運法是用拇指或食指、中指的指端按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環(huán)形推動。運法是所有手法中力道*輕的,比推法還要輕柔,但速度比推法要慢一點。
8、拿法
拿法是用拇指和食、中指,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,相對用力緊捏提揉一定的部位。拿時動作要緩和,有連貫性,不能斷斷續(xù)續(xù)。力道要由輕到重,再由重到輕。
9、擦法
擦法是用大魚際或小魚際緊貼皮膚,稍用力下壓并作上下向或左右向直線往返摩擦,使之產(chǎn)生一定的熱量。擦時動作要連續(xù)不斷,壓力要均勻而適中。頻率約為每分鐘100次左右。
10、吮痧法
在穴位表面,媽媽用口連續(xù)不停的吸吮20秒稱吮痧法。吮痧時一定要注意,吸完后要及時把吮痧時產(chǎn)生的口水吐掉,如果不慎吞進去,病氣就可能進入媽媽體內(nèi),引發(fā)咽喉不適,此時記得多喝熱水*。需要記住的是,如果媽媽有口腔潰瘍或口腔有傷口也不能進行這種療法。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