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《圣濟總錄》進一步總結了正骨推拿和用藥封裹、膏摩等骨傷的綜合*方法。元代豪族出現了正骨兼金鏃科。明代危亦林在《世醫得效方》中論述頸椎、肩、肘、髖、膝、踝等關節及髕骨脫位之正復與固定方法已相當*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總結前人正骨手法的經驗,概括出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按、摩、推、拿8種手法等等。流傳了的千年的正骨推拿法是怎么樣的操作步驟呢?蘭州中醫正骨推拿時大家在用這4步操作法就可以了。
正骨推拿法的操作步驟:
1、放松手法
其目的使患者頸椎上下6個椎間以內的軟組織充分放松,主要通過掌心和拇指揉法,也可應用擦法、按法和摩擦法,在棘突、橫突附著的肌腱緊張壓痛點處做震法。手法應柔和輕松,避開椎小關節腫痛處,或者使用輕手法。
2、正骨手法
分快速復位法和慢速復位法兩種。前者多適用于青壯年及健壯者。后者適用于兒童及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,對體質弱和急性期疼痛劇烈不能接受快速復位手法者,也可應用緩慢復位法。快速復位法應先選好“定點”及“動點”,在操作中加一個有限制的“閃動力”,以使頸椎關節因受短速有力的“閃動力”而復位。緩慢復位法的動作與快速復位法基本相同,只是不用“閃動力”,重復3-5次的連續動作,讓關節在運動中受“定點”的阻力和“動點”的動力而還納復位。
3、強壯手法
對于椎旁硬結粘連組織,可用彈撥、拿捏、推拿等理筋法,以散結調理軟組織的平衡機能。對于松馳、萎縮的軟組織,可用指針點、捻、叩打、摩擦生熱等法,以溫熱補氣與強壯,并可選取一組穴位行調和陰陽,**的補益法。強壯手法對病程長,體質虛弱和老年病人尤為必要,同時對頸椎關節失穩有康復作用。
4 、痛區手法
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,由于神經、血管繼發性損害,還可在四肢、頭、胸、腹部出現癥狀和病癥。傳統推拿以病癥局部*為主,治脊療法的正骨推拿法則是以脊柱部位*為重點,只要祛除(改善)脊柱病的骨性壓迫,臨床癥狀??闪Ⅲ囊娪暗?或消除,局部病癥也可不治而愈。但對病程長,癥狀重的病人,在結束*之前,于脊柱復位后,應在痛區局部常規施行簡易手法,起到促進局部組織康復的作用。根據局部癥狀可以選用補虛瀉實的手法。常用手法有揉法、搓擦法、捻彈法、捏拿法、震顫法、叩打法,點穴法和運動法等,必要時隨癥選用。
返回頂部